1987年臺灣社政解嚴之後,民眾普遍最有感的就是媒體膨脹、思想自由、言論大發的社會文化現象。藝術作為一種承載了個人的美學心思、文化見解和言語表現的媒體,也因為解嚴的衝擊和影響,由獨善其身的個人中心主義,開啟了感應社會脈動的新思維與新視野。臺灣雕塑的當代性演變和課題,可說是以「解嚴」為路標石而向前推進的。

進入21世紀,全球化運作、不斷更新和優化的訊息網路、物流系統、科技應用媒體等,已從量產思維的標準化和制式化,發展至多樣化、分眾化、個人化,且由使用者自行主導的逆向生產機制。面對快速發展的當代視覺文化,和感知習性已不再是茫然被動的生活大眾,朱銘美術館立意自今年起開辦「臺灣當代雕塑展」,宗旨在推介當代意趣鮮明的雕塑家,匯聚質量俱佳、令人耳目一新的當代雕塑佳作共同展出,也希望藉此在藝術工作者與生活大眾之間,積極搭建有利於雙向溝通對話、相互支持的文化橋樑和社會通道。

《流形:2024臺灣當代雕塑展》,借用「天地有正氣,雜然賦流形」中的「流形」一詞為主題,希望聚焦呈現的是,臺灣的當代雕塑藝術,從遠觀到近賞,從個別表現到集體展呈,讓人有全新感受的多元意趣和多樣風貌。有鑑於21世紀國際「當代雕塑」的趨勢,已經從20世紀「現代雕塑」形式主義∕風格理論的「相濡以沫」,走向「相忘於江湖」的自由自在和開闊發展。而臺灣雕塑界,不論學院或民間,也日漸不復沉溺∕侷限在「雕塑本質」的課題思辨。雕塑創作的思維和實踐,從「應該怎樣」的焦慮轉向「想要怎樣」的痛快,也已成為普遍的現象。概言之,個性化的表現、自主性的思維和多元化發展的趨勢,可視為一種常態而不再是異象了。

本次展覽,由藝評人石瑞仁擔綱策畫,邀請十二位臺灣當代藝術創作者參展,希望透過他們風格迥異的作品,來鋪陳臺灣當代雕塑豐富多元的樣貌。本展作品包括兩類:一是戶外區的大型雕塑,藝術家除了以此和現地的朱銘作品進行創意對話,也聯合為園區打造了一種嶄新的藝術景觀。其二是室內的雕塑作品展,參展藝術家各有個「自我表述」的專區,各區作品的展呈與動線安排,則是著眼於導引觀眾從中進行主動性的「對照欣賞」及「比較閱讀」。